close

今年難得看見新一代的歌手重新詮釋民歌,不同世代的交會,在音樂裡卻有相同的喜悅…… 

 

這兩年掀起了一股民歌風潮,台灣各地經常舉辦以民歌為主題的演唱會。無論在室內或戶外的場地,都吸引了大批的民眾,台上台下唱成一片,是令人感動滿滿的畫面。 

在廣播節目播出

就是最大的喜悅 

這些歌曲是四、五年級的最愛,隨著時代的推進,當年的年輕人,也都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,擁有穩固的社經地位和強大的消費能力,他們的愛好不同於現在新生代的口味。由於成長時空的不同,那個單純清新的年代,貼近生活的創作歌曲,讓這個族群有著相當獨特的音樂品味。 

回想當年的時代背景,正是台灣社會轉型的時刻,在十大建設推動下,台灣從農業經濟跨入了工商時代,一般的家庭從物質匱乏到小有餘裕。受到七○年代西洋音樂的影響,年輕人開始了一波學習吉他的風潮,隨之而來的是,有了簡單音樂基礎,即使只會三四個基本和弦,抱著吉他彈唱成了時尚,小眾的創作也在各大專院校中悄然展開。 

不知是充滿了自覺意識的僑生李雙澤一再四處逼問:「大家都唱西洋歌曲,我們自己的音樂在哪裡?」還是社會上早已蓄積了一股強大的創作能量。民歌之母陶曉清在一個原本播放西洋流行音樂的節目中,播出了楊弦創作歌曲,立即引起多方的迴響,引爆了學子們創作的熱潮,在台灣的大專院校內「寫自己的歌」勢成燎原。 

襯衫加牛仔褲,一把吉他與巴掌大的歌本,成了年輕人的基本裝備,就算只會彈奏四五個基本和弦,拼拼湊湊的,也要加入創作的行列,沒有人在意歌曲是否有商業利益,能在廣播節目中播出,就是最大的喜悅。 

金韻獎的誕生,正式把民歌商品化。比賽脫穎而出的歌手,出版了紀念專輯,擊潰了原本流行音樂市場的老大哥(姊)們,冠軍歌手出版的專輯唱片張張熱銷,一場場民歌演唱會在校園裡擠爆,使得原本流行樂壇的明星們黯然失色,銷售陡降,迫使主流唱片公司也舉辦了「民謠風」比賽,加入了對抗。 

客人聽了不想走

排隊的人進不來 

這時候的創作,不是追隨著流行文化的腳步,而是源自生活中的真實感受。沒有商業的目的,也沒有題材的限制,打破了原本流行音樂的格式與寫法,不受商業模式拘束的結果,成就了一次台灣音樂革命。 

廣播節目裡,民歌成了主流,報章雜誌則展開了一波論戰。有人說,應該叫校園民歌,有人說,不如叫中國現代民歌,有人說民歌就是民歌,可以海納百川不分彼此。而反應最慢的是電視媒體,對著一群不愛畫妝,只穿簡單的牛仔褲、襯衫,又缺少明星架式的當紅民歌手們,不知該如何對待。 

我的學生時代,就浸泡在這一股民歌的風潮當中,完全不同於之前被批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,也迥異於政府力推的淨化歌曲。這一群新生代的創作歌手,在各大專院校掀起一陣旋風之後,民歌主題餐廳也一家家地從西門町電影街,擴散到台大商圈,甚至連鎖店開到了中南部。 

我也在這一波的民歌西餐廳風起雲湧的浪潮中,跟我的三哥組成了二重唱,騎著機車,背著吉他四處彈唱。西門町寸土寸金,餐廳座位有限,裡面的客人聽了不想走,外面排隊的人進不來,常常聽到:「你們要不要先去看場電影,再回來看有沒有位子?」 

在那個鮮有大型演唱會的年代,現場表演分成兩個主流。 

一個是全台盛行的餐廳秀,以豪華的歌舞表演及主持人幽默風趣的訪談為主題,吸引的是一般社會大眾。另一個則是民歌餐廳,以簡單的樂器彈唱、校園民歌為主,吸引的是年輕學子。有趣的是,雖然表演的內容不同,觀眾的族群不同,但在桌上的牛排、咖啡,卻往往演出同樣的情境:每每鐵板上的蓋子掀開,香氣四溢,人人拿起餐巾擋著鐵板噴彈八方的油漬,在台上表演的人,有時因為趕場而飢腸轆轆,心裡面真的是五味雜陳。 

只為音樂而創作

回到單純的年代 

那個年代的創作,不受金錢左右,也不懂創作的價值,一首歌三千台幣就賣斷了。所有權利屬於唱片公司,唱片公司再重複轉授權給其他使用者,多年下來,在版權上的收益,一首歌是可以超過百萬台幣的。 

雖然這些創作人與歌手,都沒有收到太多商業利益,但也就是這樣單純面對音樂的心態,才造就了華人音樂豐沛的原創精神,深植台灣。並且為下一波的流行音樂市場,培養了髙素質的製作人、樂手及大量的創作人,提升了製作與創作的水準,讓台灣流行音樂的產值節節高升,常常有百萬銷售的佳作問世。 

這兩年由於網路的下載,造成了流行音樂銷售崩盤,唱片公司出版部門,從主要收入來源,變成了主要虧損的部門。台灣喜歡音樂的年輕人,卻沒有減少。懷抱音樂理想的年輕一代,還是持續創作、練團、分享與交流,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單純年代,為音樂而音樂的創作。雖然風格不同於當年的民歌運動,卻同樣是在微弱的光線中,低聲吟唱。 

這幾年民歌演唱會的盛行,又讓我們重溫了那個清純年代的美好感受,歌手們台前台後水乳交融,互相幫忙和音,志願幫忙主持。後台聊天的內容,也擴大到家庭生活、海外見聞,彷彿是在開同學會一樣。 

其實在觀眾席中的感受也很特殊,每個人雖然不見得認識彼此,卻能夠一起唱出學生時代所喜愛的歌,也似乎成了以民歌相繫的「民歌同學」了。 

今年難得看見新一代的歌手重新詮釋民歌,不同世代的交會,在音樂裡卻有相同的喜悅。 

雖然創作環境已倒退三十年,但我相信那愛音樂的熱情不會在心中消失,足以讓我們在晦暗的時代中吟唱向前。

【聯合報╱殷正洋╱2012.10.04╱繽紛‧心情】

 

●作家小檔案:殷正洋 

台灣音樂史上具代表性的民歌手。1961年生,大學時毅然休學「做自己想做的事」,正式踏上了音樂這條路。1986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唱片。獲金鐘獎、金 鼎獎及三度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,有「三金歌王」美譽,歌聲嘹亮而透出真誠,現場聆聽,更能體會那天籟般的震動。曾任音樂人交流協會會長、金曲獎評審總召,亦於大愛電視台從事製作、主持工作。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yi58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